1.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
初级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2.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终身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
3.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 )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形象
气质
情绪
能力
4.“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是指( )。
.自我确认
自我图式
自我表演
自我提升
5.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 )进行比较。
比自己强的人
与自己类似的人
比自己差的人
自己不熟悉的人
6.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
初级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再社会化
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强制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
8.“有贼心没贼胆”是指( )。
人的个性特点
人的价值观
人的人生观
个人能力
9.个体对自己自身状况进行肯定的或者否定的判断叫做( )。
自我认知
自我选择
自我评价
10.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群体研究
理论研究
11.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形成角色观念和( )。
习得角色规范
领会角色要领
扮演角色
学习角色技能
12.实践角色是一种( )的角色。
观念形态
看不见摸不着
实际表现出来
标准化
13.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上的问题。
角色期待
角色冲突
角色认知
角色矛盾
14.”镜中我“的概念是由( )提出的。
詹姆斯
罗杰斯
皮尔士
库利
15.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
高觉敷
严复
梁启超
潘菽
16.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 )。
1895年
1908年
1924年
1935年
17.下列角色中属于先赋角色的是( )。
法官
朋友
丈夫
父亲
18.社会认知当中强调自我呈现是( )提出的。
格雷夫
凯特曼
高夫曼
库利
19.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跟身份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 )。
实验模式
结构模式
理论模式
行为模式
20.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
父亲
朋友
外交官
妻子
21.社会自我分为( )个层次。
三
两
四
五
22.我们使用的教材《社会心理学》的作者乐国安教授,是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代表人物( )的学生。
高觉敷
严复
梁启超
潘菽
23.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 )。
组织
社会
群体
他人
24.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应该包括生理的、物质的自我、社会自我和( )。
心理自我
理想自我
心理精神自我
现实自我
25.( )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H.奥尔波特
勒温
麦独孤
特里普力特
26.根据角色扮演者他最终要达到的意图可分为表现性的角色和( )。
成功者角色
领悟性角色
理想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
27.自我它是代表着社会的( )。
规范
要求
理性
判断
28.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
心理规律
社会情景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9.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
警察
朋友
外交官
法官
30.社会化是指( )的过程。
由社会人转变为自然人
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获得职业技能
学习社会知识
31.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
理想自我
实际自我
心理自我
应该自我
32.自我意识的概念是( )提出的。
弗洛伊德
威廉•詹姆斯
M德
库利
33.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 )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叹声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麦独孤
特里普力特
H.奥尔波特
弗洛伊德
34.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与日托中心、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和( )几个方面。
社会关系
混龄群体
互联网
日常通讯
35.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 )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上,而逐渐形成的。
探究行为原因
感知他人情绪
扮演他人角色
感知自我发展
36.自我意识的发生有( )个标志。
二
三
四
五
37.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
麦独孤
冯特
弗洛伊德
荣格
38.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
初级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再社会化
39.自我观念是与他人交往过程当中根据他人对本人的评价反应而发展的.M德指出这个他人是指个体所属的( )。
社会环境
人际圈子
社会群体
工作场所
40.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
.运气
任务难度
能力
努力
41.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选择性
双向性
整体性
易出偏差性
42.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和( )。
利己性
自我性
完形性
机构性
43.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 )进行比较。
比自己强的人
与自己类似的人
比自己差的人
自己不熟悉的人
44.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
同化
内化
服从
从众
45.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接受一些专业人士的说服,这体现了说服者的(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可信赖性
权威性
专业性
吸引力
46.按照( )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师生关系、父女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
关系情感的表现性质
关系持续时间的长短
人际关系的性质
47.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 )。
迷恋爱
愚蠢爱
浪漫爱
空洞爱
48.凯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
学习理论
三阶段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功能理论
49.劝说宣传法有( )个因素。
二
三
四
五
50.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 )种类型。
5
6
7
8
51.弗拉认为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可以获得爱、金钱、地位( )物品、服务这六种回报。
情感
期待
信息
利益
52.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现象属于( )。
宽大效应
晕轮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53.在海德的P-O-R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
个体
环境
他人
另一对象
54.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 )效应。
弱势强化
首因
记忆加强
近因
55.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主要涉及到( )和社会态度改变的过程。
社会态度的成分
社会态度的主体
社会态度改变的动机
社会态度改变的结果
56.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 )。
间接学习
自主学习
直接学习
循序渐进的学习
57.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体现了沟通的( )
协调性
整合性
差异性
防御性
58.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 )。
维纳
贝姆
凯利
海德
59.三度归因中三度是指( )、区别性,一贯性。
一致性
特殊性
差异性
矛盾性
60.西方的种族歧视属于一个人( )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过去的经验
期望
认知偏差
心理定型
61.认知对象的三个表现方面是魅力、知名度和( )。
自我表演
性格
自我展示
特点
62.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权威性
可信赖性
吸引力
相似性
63.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 ) 。
爱
喜欢
崇拜
仰慕
6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舒茨
马斯洛
霍曼斯
阿伦森
6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宽大效应
66.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这是( )。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67.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接受区
满意识区
拒绝区
不明朗区
68.班长在通知你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一个一个来通知属于( )沟通。
星型
链型
轮型
Y型
69.按照沟通的方向可以将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 )
交叉沟通
复合沟通
平行沟通
背离沟通
70.新官上任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体现的是( )。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宽大效应
71.刻板印象具有( )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消极
破坏性
概括定型
社会适应
72.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
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
近因效应
73.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
劝说宣传法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74.社会态度具有社会性,经验性和( )。
认知性
情感性
动机性
动力性
75.两夫妻在一起,男的打呼噜,女的开始根本睡不着觉,后来没有呼噜声她反而睡不着。说明她( )了噪音。
习惯
听力不好
屏蔽
适应
76.人际关系的情感性包括相互接近,相互吸引,相互排斥和( )。
相互疏离
相互对立
相互帮助
相互安慰
77.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机遇
任务难度
能力
努力
78.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这人近期的表现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
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
近因效应
79.猎人打鹿却打成了人可能是( )造成了认知错误。
过去的经验
期望
心理定型
认知偏差
80.认知失调理论是由( )提出的。
费斯廷格
海德
谢里夫
凯尔曼
81.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 )和霍夫兰的(Hovland,C,L.)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谢里夫
卡茨
史密斯
费斯汀格
82.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模型是莱文格和( )提出的。
齐美尔
斯诺克
阿伦森
罗斯
83.在社会认知中以下哪个不是认知者的因素( )。
过去的经验
魅力
期望
心理定型
84.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皮克马利翁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85.(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印象
光环效应
86.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功能理论
三阶段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学习理论
87.爱情三角理论由( )提出的。
伯科威茨(Berkwitz)
李(Lee)
斯滕伯格(Sternberg)
鲁宾(Rubin)
88.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宽大效应
89.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的因素、认知对象的因素和( )。
认知环境的因素
认知条件
认知方式
认知内容
90.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任务难度
机遇
能力
努力
91.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定向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初步接触阶段
最初的了解阶段
性格探索阶段
92.在开会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听之前同学的发言,但总结的时候会说“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种( )
非对称相倚沟通
假相倚沟通
彼此相倚沟通
反应性相倚沟通
93.人际需要可以分为包容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 )这三类。
尊重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
生产的需要
94.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 )提出来的。
凯利
海德
维纳
库利
95.“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会影响社会认知。
经验
.需要
价值观念
情感状态
96.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
第一印象
刻板印象
印象形成
总体印象
97.个体因群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群体内大多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
顺从
从众
服从
内化
98.当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这是一种( )现象。
从众
社会影响
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
99.偏见的结果中最常见的是( )
性别偏见
行为偏见
宗族偏见
肤色偏见
100.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是攻击的方式和( )。
保护的方式
利他的方式
利己的方式
欺骗的方式
101.下面( )行为不属于社会性利他助人行为。
微笑
团结他人
接纳他人
捐赠
102.社会心理学强调的三种攻击性性行为不包括( )。
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
亲社会的攻击行为
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社会不认可的攻击行为
103.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 )。
外界的规范
权威的命令
个体内心
他人的要求
104.旁观者介入的决策过程有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做紧急事件( )、提供帮助。
是否有能力帮助
是否需要帮助
是否承担责任
是否真实
105.一个平常喜欢看电影,模仿电影中的暴力场面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属于( )理论研究的范畴。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挫折理论
106.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理因素是( )。
挫折
大脑唤醒水平
模仿
报复心
107.有人在场比独处的时候个人工作效率高,奥尔波特将这种现象称为( )。
群体效应
社会促进
监督效应
他人促进
108.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 )。
公众效应
从众效应
旁观者效应
腼腆效应
109.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伯克威茨
多拉德
弗洛伊德
班杜拉
110.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
模仿
暗示
从众
服从
111.群体规模越大 危险程度越( ) 。
高
低
弱
没危险
112.电击实验说明( )的匿名性也会产生去个体化的效应。
服装
环境
位置
身体
113.从众行为的压力来源于( )
外界的规范
权威的命令
个体内心
他人的要求
114.所谓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存在着( )。
互动
联结
共性
集聚
115.一个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但产生了攻击行为,属于( )理论研究的范畴。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挫折理论
116.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 )。
自我暗示
间接暗示
反暗示
直接暗示
117.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 )。
顺从
从众
服从
盲从
118.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 )。
自我暗示
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
反暗示
119.夜晚前面有一个酒鬼踉踉跄跄的行走和夜晚有一个老者在前面踉踉跄跄的行走,我们会帮助老者而不帮助酒鬼,这是受选择帮助对象的( )影响的。
相似性
性别因素
相貌因素
认知因素
120.在群体决策中人为了维护群体的和睦而压制异议的现象被称为( )。
团队意识
群体效应
顾全大局
群体思维
121.“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 )现象。
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
社会惰化
从众
122.顺从发生的原因有积极的情绪、互惠和( )
合理
公平
平等
自由
123.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同乡会
集邮爱好者协会
学校的班级
.高校里的诗社
124.影响我们倾向于帮助谁的因素有性别因素、相似性、相貌因素和( )
人格因素
环境因素
熟悉程度
关系远近
125.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攻击性行为时,要看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者的特殊身份、行为发生的情景和( )。
行为者意图
行为性质
行为发生的原因
行为发生前的线索
126.以下攻击行为的界定中不正确的是( )。
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只是一种意图
从效果上看,供给行为是反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攻击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127.影响到从众行为发生的群体因素包括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凝聚力和( )。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成员年龄
群体性质
个人意愿
128.艾森伯格将利他性助人行为分为调节性行为、( )、帮助性行为和完全利他性行为。
分享性行为
习俗性行为
包容性行为
公正性行为
129.小王去自动售货机多次投币没有得到相应的商品,十分愤怒地走进教室,这时班长过来布置任务,他生气的冲班长吼了起来,这是因为( )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挫折感被唤起
愤怒情绪泛化
连续消极刺激
情绪带入
130.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 )行为的普遍存在。
模仿
暗示
从众
服从
131.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 )的存在。
中心特征
边缘特征
从众
服从
132.2010年幼儿园和小学出现的弑杀儿童的案件属于( )的攻击行为。
反社会
社会认可
亲社会
无意识
133.“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由此产生的攻击行为可用( )理论来解释。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挫折理论
134.“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 )。
自我暗示
间接暗示
反暗示
直接暗示
135.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 )
社会阻碍
社会平衡
社会交互
去个性化
136.当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出现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之为( ) 。
去个性化
觉醒降低
社会惰化
社会影响
137.
社会心理学最关心的是个体所处的具体的人际关系。
对
错
138.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对
错
139.
对于角色扮演社会学的视角强调互动和表演,而心理学视角强调技术和手段。
对
错
140.社会化从学校开始。
对
错
141.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实现的。
对
错
142.人从出生就有自我的概念。
对
错
143.自我它是个执行者,它是一仆二主。它同时要尽量满足本我的冲动,又要满足超我的这种限制。
对
错
144.自我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对
错
145.美国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源地。
对
错
146.
理想角色属于大众观念形态的一种很标准化的东西。
对
错
147.M德认为客我制约主我。
对
错
148.自我评价决定一个人的自尊水平。
对
错
149.认知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可以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对
错
150.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自我监控的标准是社会道德法律。
对
错
151.自我意识就是对所有属于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
对
错
152.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对
错
153.朋友角色是一种规定性角色。
对
错
154.
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特别是保护自我价值感,还会采用自我保护和自我偏差等“自欺欺人”的策略。
对
错
155.自我监控是一种调节自我表现,使个人的行为适合于情景的能力,是个体的一种社会适应机制。
对
错
156.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用系统的观点,同时从个体和群体层面出发,研究个体、群体、社会相互之间复杂的关系,才能提示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
对
错
157.社会化是要儿童时期完成的过程。
对
错
158.社会化主要涉及到一个人从生下来到他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过程当中他所经历的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对
错
159.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对
错
160.
个体有相似的经验但是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个体之间的自我概念不同。
对
错
161.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对
错
162.
丰富儿童的个人活动经验,改善成人与儿童交往的方式,是纠正已出现的不正确自我映象的有效途径。
对
错
163.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对
错
164.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基本上反映了相同的情绪。
对
错
165.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是首因效应。
对
错
166.
在劝说的时候如果被劝说者原有的信息和我们要劝说的信息相同或相近,我们劝说的时候可以给他双方面的信息。
对
错
167.矮化、小看对手出于在群体中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对
错
168.
一个人做出利己式归因往往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对
错
169.
凯利的三度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即区别性资料、一致性资料和特殊性资料。
对
错
170.
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往往在大多数方面都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这是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
对
错
171.Kelmen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是服从—内化—同化。
对
错
172.
社会认知理论从 、环境和行为三元交互作用来考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源和机制。
对
错
173.所谓社会认知偏见,就是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固定化的程度。
对
错
174.
社会认知将社会系统中的人、事与物作为认知的对象,其中,对事的认知是主要的。
对
错
175.
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等于利他行为。
对
错
176.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有了挫折感就一定会去犯罪。
对
错
177.
顺从的最大特点是行为出自于别人的请求。
对
错
178.自我暗示对自身发生积极作用。
对
错
179.
从众行为与顺从行为都是出自内心自愿的相符行为。
对
错
180.
服从和从众都属于个人在群体中的相符行为,都是被逼的。
对
错
181.群体决策一定能够做出更加明智更加英明的决策。
对
错
182.在群体中人不会抛弃道德约束感,忘记个人身份而顺从群体的规范。
对
错
183.社会懈怠是说群体能够扩散责任。社会助长是说群体引发人的唤醒状态。
对
错
184.
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对
错
185.从众有时是出于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行为。
对
错
186.望梅止渴属于直接暗示。
对
错
187.
个人行为不发生从众行为,从个性上看这种人独立性强,不易受暗示,有时可能是某种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
错
188.
暗示不仅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还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
对
错
189.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叫群体。
对
错
190.
对于个人原有的观点,群体可以让它加强。
对
错
191.
强调“我们”与“他们”之间的鸿沟,鼓励仇视团体以外的人是强化群体心理的重要手段。
对
错
192.在熟悉的群体中更容易产生社会懈怠。
对
错
193.
群体凝聚力是所有群体成员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对
错
194.
希特勒是一个支配型领导
对
错
195.
从效果上看,攻击行为是反社会行为。
对
错
196.
对于个人原有的观点,群体可以让它加强。
对
错
197.
群体决策一定能够做出更加明智更加英明的决策。
对
错
198.
人处在群体中会产生陶醉感,产生一种比平日更强大的力量。
对
错
199.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 )原因造成的。
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与社会学、心理学极为相近的一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到现在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到现在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现象独特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200.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 )。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人格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201.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可分为( )。
理想角色
领悟角色
实践角色
以上都对
202.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
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成年期的社会化
203.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 )。
物–我分化
人—我分化
自我的词的掌握
个体与他人的互动
物–人分化
204.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华生
弗洛伊德
斯金纳
班杜拉
巴甫洛夫
205.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 )。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经济社会化
206.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 )。
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
练习角色
后天角色
207.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 ) 。
角色规范法
角色合并法
角色扮演法
角色层次法
角色互换法
208.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
个体内在的生理基础
个体内在的心理基础
个体外在的全部环境
父母
209.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
观察法
试验法
个案法
档案研究法
210.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实验法的优点有:( )。
可验证性强
偶然性大
因果关系明确
外部效度高
实验情境影响大
211.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社会学
民族学
心理学
人类学
212.我国学者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和( )几种要素。
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地位
社会期望
行为模式
213.自我意识有( )功能。
控制功能
组织功能
调节功能
管理功能
214.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 )心理成分构成的。
自我接受
自我认知
自我控制
自我体验
215.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
刻板印象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首因效应
216.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 )。
熟悉
.接近
相似
互补
217.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有:( )。
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
工作关系、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
核心区关系、可靠区关系及有效区关系
218.下列不属于正式沟通的是( )。
单线型沟通
集束型沟通
偶然性沟通
星型沟通
219.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 )。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
利他与侵犯行为
角色扮演
220.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 )。
选择性
双向性
整体性
易出偏差性
22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 )。
行动者
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行动产生的环境
可控性
222.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 )。
能力
环境
心情
运气
努力
223.斯滕伯格任务:爱情体验具有( )三种成分。
亲密
激情
.承诺
婚姻
224.态度是由( )三种成分构成。
认知
情感
行为
理念
225.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 )三个阶段。
服从
认同
内化
适应
226.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式主要有( )。
联想学习
强化学习
观察学习
实践学习
227.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 )阶段。
定向
情感探索
情感交流
稳定交往
228.以下哪些是在研究社会态度( )。
态度的构成成分
心理状态
态度改变的过程
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229.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 )。
.改变认知
.改变行为
增加新的认知
消除认知
230.影响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
因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宽大作用
投射作用
231.人际关系的特征主要包括:( )。
情感性
个体性
直接性
社会性
可感性
232.下列选项中,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 )。
相互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
强化原则
交换性原则
233.暗示可以分为( )类型。
直接暗示
间接暗示
反暗示
自我暗
234.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 )。
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温和型
235.群体决策具有( )的作用。
可以减少偏见
可以满足成员的自尊心、增强责任感
可以加强成员间信息沟通
可以减轻决策错误的罪责
解决复杂问题比个体决策效果好
236.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
群体的目标
群体规模
群体成员的共同性和互补性
满足群体成员需要的程度
群体的成熟度
237.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包括( )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
辩论阶段
劝解说服阶段
攻击阶段
心理隔离阶段
238.社会心理学强调的三种攻击性性行为包括( )。
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
亲社会的攻击行为
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社会不认可的攻击行为
239.利他行为的特征有( )。
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
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利他行为是为了当英雄
240.根据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可将其分为( )的攻击行为。
亲社会
被认可
反社会
不被认可
241.下列( )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心理相容
目标整合
群体规模
志趣相投
242.下列不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
机关的科室
集邮爱好者协会
学校的班级
工厂的班组
24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 )。
助人者因素
情境因素
中介者因素
受助者因素
244.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 )。
本能论
挫折–攻击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挫折理论
245.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
群体首先必须是一群人,即两个以上的个体
群体存在着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
有一定的目标
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
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46.下列行为属于社会惰化的是( )。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在群体拔河比赛中,每个人所用的力量不及一对一拔河比赛中个人所用的力量
某库房组织工作人员卸货,如果规定每个人搬完20箱货物即可先休息,则大多数人每次至少搬两箱货物,如果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在1个小时内搬完300箱货物,则大多数人每次只搬一箱货物
小红考试的时候,如果监考老师站在她旁边,她的考试成绩就会下降。
247.下面哪个是服从压力的产生方式( )。
权威
自己内心施加的
制度
规范